Lion Dance

 

獅的象徵

張智明

古代相傳獅子可驅邪避鬼,興隆祥瑞之靈物,又能克服惡魔,而被祀為神獸,因此寺廟前、橋頭和欄杆等都安置有石獅子。在民間故事傳說裡的獅子圖紋,更為一種鎮宅招福的象徵。

中國舞獅的淵源

舞獅是一種富民間色彩的藝術,凡有巡遊會景或大慶典,都有獅隊舞動隨行,關於其起源坊間有較多傳說。

舞獅起源傳說之一 — 傳唐明皇一次做夢時,夢見民間在慶典之日,舞動一頭狀似獅子,顏色悅目,以八音鑼鼓配樂,在御前表演助興,唐明皇夢醒後,命令下人照樣仿製表演,故後人稱之為「醒獅」。

舞獅起源傳說之二 — 相傳中國古時每年除夕,必有一頭怪獸出現,鄉民稱之為「年獸」,這頭怪獸到處嚼食蔬菜,鄉民不勝其擾,於是用竹篾紮成獨角獸頭,塗上繽紛顏色,用布料裁剪成獸身。當「年獸」出現時,兩人持之舞動,鳴鼓吶喊,果然把「年獸」趕走。此後民間每逢秋收或節慶,都配以大鑼大鼓到各家門前舞動,以作紀念。  據史記記載,舞獅源自漢朝技雜戲中的「魚龍曼延」,在遊行隊伍前面,表演者裝扮成獅子模樣,邊行邊舞,獅子舞在那時喚作太平樂,與今之舞獅有密切淵源。

獅的類別和特色

獅子分南方獅和北方獅,南、北獅在造型和服飾各有不同,再配合地方色彩及傳統舞法,在型態和技術方面都有很大的分別。北獅盛行於黃河以南及四川一帶,南獅則以廣東一帶為主。

【北獅】—造型酷似真獅,全身披毛,動作靈活,舞動時以跳躍為主。北獅不若南獅龐大,矯小可人,頭部沒有南獅的五彩繽紛裝飾,純粹是獸毛顏色,頭上有紅結者為雄性,綠結者為雌性,表演者所穿之褲與鞋和獅被毛色一樣,舞動時像一頭維肖維妙的活獅子,給人真實的感覺。北獅主要表演靈巧,跳躍翻滾,持球者表現武士雄姿,舞獅頭者跟隨武士演出各種動作,舞獅尾者緊密跟隨,加上京鑼、京鼓等音樂節拍,按樂聲起舞,頭尾能舞姿協調,融成一體,才是上乘的技術。

【南獅】—造型身披麟甲,五彩繽紛,而獅頭的裝飾和圖案更為注重,與傳統中國戲曲的臉譜十分相似。在獅頭的前額、眼、耳、口、鼻、眉、腮和下頷都裝配絨球和毛料,舞動獅頭時,絨球震動,毛料飛揚,使造型生動豐富,顏色方面以黃、紅和黑為主。南獅主要表演剛猛,舞動時注重腰馬步法的配合,想像和創新,在整個表演期間,突出表現獅子八態「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」等感情變化。舞獅多有雙獅和多頭醒獅群舞,成雙成對,威武雄壯。

現在常見的舞獅,多以南獅為主,而南獅獅頭又再分有「佛裝」和「鶴裝」兩種,「佛裝」的面型及嘴部較闊,「鶴裝」的嘴部較似鴨嘴。早期的獅頭,結合歷史人物的特徵,表達於獅頭藝術上。顏色以黃、紅、黑為主,三種顏色各具代表—黃色代表劉備,黃臉白鬚,腦後有三個金錢,代表智、仁、勇俱備。紅色代表關公,紅臉黑鬚,腦後有二個金錢,代表智、勇雙全。黑色代表張飛,黑臉黑鬚,獅頭裝上黑色鐵角,牙刷硬鬚,腦後有一個金錢,代表勇猛。現在的舞獅造型,為了吸引觀眾,務求突出,多以顏色鮮艷為主,金銀二色也極為普遍。

獅的神態和本性

獅子的神態,在舞獅時最為重要,如能掌握到獅子八態,「喜、怒、哀、樂、動、靜、驚、疑」,才能把獅子舞得栩栩如生,維肖維妙。想把獅子舞得出神入化,首先要了解獅子的本性,獅子本性謹慎多疑,對每一樣事都會再三考慮及探測,例如見到青會歡喜,見到火會驚慌,見到木會舔咬,見到柱會圍繞,見到水會嬉戲,過橋探路,覓食多疑 ……。

舞獅的技巧

南獅造型剛猛,舞動時虎虎生威,馬步以四平大馬為主,配以跳躍步法、麒麟步法、弓步、虛步、丁步、仆步等步法。獅頭獅尾的動作必須協調合拍,獅子與鼓樂之節奏配合,輕、重、快、慢有序,再配合舞獅技巧七字訣「靜、看、探、採、聞、睡、醒」,便是舞獅技巧的最高景界。

傳統舞獅的規矩和禮儀

傳統舞獅有著很多的禮儀和規矩,特別在兩間舞館的獅隊雙遇時,行內人稱為「會獅」。在會獅時,舞獅者絕對不可作出以下的動作:眨眼、起單腳和聞對方獅尾。眨眼—是藐視的意思,起單腳—是挑戰對方的行為,聞對方獅尾—是指視對方的獅為母獅,這些動作是很容易引起舞館間的打鬥。在規矩內也有輩份之分,因往日的街道多是十分狹窄,在慶典和遊行,很多時兩隊獅隊會同時在街上相遇,誰能優先通過,便要看當時帶隊師傅的輩份來決定,通常年輕的師傳,會令獅隊先停鑼鼓,讓輩份高的師傅和獅隊先行通過,如遇上兩隊獅隊的師傅輩份相同,便雙方同時間停鑼鼓,師傅交換名帖,獅隊作友好的「會獅」後,各自通過。